Top

扎根澎湖-環境教育團體夥伴交流會紀實

  • 日期:2017-03-01
  • 點閱率:1128
扎根澎湖環境教育團體夥伴交流會紀實

   
      「澎湖縣」為我國最大的群島縣、擁有最豐富的海洋資源與地質景觀,也是最早推行島嶼觀光旅遊的地區,更為「世界最美麗海灣組織」之一員;如此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與豐富的文化底蘊,非常適合於其中推展環境教育。
       高屏區環境教育區域中心為重視高雄市、屏東縣與澎湖縣的環境教育發展,期建構高屏澎區的環境教育交流平台,於今年3月13日擇澎湖生活博物館,與在地夥伴-「澎湖深耕文化工作坊」合力辦理「澎湖環境教育團體夥伴交流會議」,凝聚澎湖環境教育相關單位之共識。盼能結合大家的力量,讓環境教育推廣更加的完善,啟動更長遠的環境教育推動與合作工作,共同成長邁向「生態群島」的永續環境願景。
       此次交流會議由區域中心計畫主持人-樊國恕教授,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于錫亮院長主持,邀請澎湖在地關心環境的機關與組織共同參與,政府機關方面,由澎湖縣環境保護局、澎湖縣政府文化局、澎湖縣政府農漁局、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湖西鄉公所、望安鄉清潔隊、西嶼鄉公所、交通部觀光局澎湖風景管理處;在地組織方面,由興仁社區發展協會、山水社區發展協會、菜園社區發展協會、海洋公民基金會、深耕文化工作坊;並且有多位澎湖縣環境教育志工共同參與,合計16個單位、32人參與本次座談會。
                         

   




        會議以公民會議的形式進行小桌討論,針對澎湖縣環境教育推廣現況、推廣願景、夥伴合作機制三大主題交流,並針對澎湖環境教育議題聚焦串連、邀請各單位機構經驗分享,除了深化歷年推動成果外,更將著重於願景、合作機制及資訊交流方式等面向討論,持續強化澎湖在地環境教育推動之能量。

   
分組討論A組
    
分組討論B組
                                                                                  
【澎湖縣環境教育活動推廣現況】

     目前澎湖縣一處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澎湖吉貝石滬文化館」於103年通過認證,規劃與操作「石滬文化」相關課程;而在人員培訓部分,至106年3月止,澎湖縣籍取得環境教育認證之人員共計84位,另每年培訓多位環境教育志工,協助推廣環境教育活動。
     除澎湖縣環境保護局規劃舉辦之環境教育活動外,當地文化局針對「石滬」與「在地文化資產」等主題上,舉辦夏令營、繪本推廣、DIY、潮間帶體驗學習等系列活動;而農漁局生態保育科在「生物多樣性」主題宣導部分,則採取室內課程與戶外體驗兩種方式操作。
     而在民間非政府組織部分,海洋公民基金會針對海洋生態保育所推動之工作十分多元,藉獨木舟活動讓孩子親近海洋、認識家園,並從中培養自信與勇氣,亦舉辦各種活動如:海膽保育、講座辦理、到校推廣等,散播保育的種子,更動員民眾參與淨海淨灘行動,並宣傳減塑與海洋廢棄物再造之價值。而與會之鄉公所清潔隊與社區發展協會,經由政府單位支持,在澎湖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辦理各式清淨家園宣導活動,如資源回收、淨攤及家園綠美化等工作。
 

【檢討與共識】

  在本次夥伴交流會議夥伴熱烈討論下,可發現各單位所提的共同願景與其所面臨之困難,大多圍繞在以下四大要項:
● 提升澎湖當地環保意識
       澎湖當地島民仍有隨意丟棄垃圾、漁網、防撞牆與保麗龍等行為,與會者一致同意應普及環境教育觀念,並進行從小到老之深耕教育計畫。若當社區領導者主動性較強時,該社區的環保意識相對也較強,故未來可與社區領導者進行合作,且透過社區宣導環保行動的建議為:

1. 在宣導品的選擇上,優先選擇具有環保標章之商品,更具實際行動力與說服力。
2.環境教育對居民來說是艱澀又無感的名詞,若能融入在地生活化的形容,更可讓居民們瞭解,並落實於生活。

● 強化在地環境教育能量
       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多年積極發展具有在地特色的生態旅遊行程,規劃與在地單位合作來發展環境教育,目前希望能培育吉貝石滬師傅成為專業課程講師。同時文化局也規劃培育更多的種子教師,推廣在地特色海洋文化。而海洋公民基金會已將環境教育拓展至觀光業、導遊、學校老師,甚至於今年度預計規劃推展至當地軍方單位。透過此次交流可深刻了解澎湖環教師資不足之狀況,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一起加入環境教育推廣的行列。

● 增加淨灘活動品質
       近年來澎湖為落實海洋環境保育、維護海岸景觀,並減少垃圾對海洋環境的污染,透過鄉公所、海洋公民基金會等相關單位,持續推動淨灘活動。但過程中發現參與者垃圾分類知識不足之問題,進而增加掩埋場的負荷量,故建議可藉由以下三種作法解決:
1.
邀請具經驗與專業性的團體,在淨灘前先進行宣導活動與淨灘教學。
2.直接限定垃圾撿拾項目,以分組的方式,將淨灘的垃圾細分為一般與資源回收類,也方便進行垃圾種類之統計。
3.為了能更吸引民眾參與淨灘活動,可先市場調查民眾對宣導品的喜好,或導入「垃圾變黃金」模式,讓民眾換取民生必需品,以提升民眾參與率、並增進淨灘效能。

● 落實資源循環
       目前針對無法再分類回收之垃圾,各區公所藉由講習、宣導會方式,鼓勵居民積極共同推動資源再利用理念,如菜園社區運用巧思把廢棄牡蠣殼製作成大小的藝術品、光明社區積極推廣廚餘堆肥與果皮酵素、興仁社區將廢食用油做成肥皂再利用;在淨灘時撿到大量的浮球、浮標等漁業廢棄物,目前由?葉社區浮球協會改造成藝術品,賦予浮球新的生命,符合資源永續利用,以達到垃圾零輸出之目標。
 
       由此次會議討論過程中,可知環境教育願景與理想並非由個人或少數人即能達成,如「如何提升澎湖當地居民之環保意識面向上,與會者提出澎湖目前最需要受環境教育之族群實為「漁民」,故建議能藉由跟農漁局合作,將環境教育納入一些強制性出席的活動之中(如許可證前的課程)。增加淨灘活動品質議題中,西嶼鄉公所代表提及該社區居民參與時缺乏垃圾分類的觀念,希望將來能與海洋公民基金會合作,補強參與者分類知識與了解其重要性,以深化環境教育意涵。落實資源循環部分,除了藉淨灘與生活中落實垃圾分類外,將延長物品使用之週期、廢棄物之再次利用,實為更友善環境之作為;而在廢棄物再造製程中,需更多夥伴一同提升藝術品的質量,建立供、給雙方之媒合平台有其必要性。
    長期以來,澎湖參與環境教育活動培訓的學員重複性高(意即新投入的人員不多),目前依靠少數在地學者與教師進行推廣,不僅推廣力量勢單力薄,內容也缺乏多元性,故如何吸引到不同領域人群一同參與,以強化在地環境教育能量,為各單位所待解決的難題,期待各單位能將活動、學員資訊共享,若能在活動辦理與經費運用上有所整合與互助,即能將有限的資源達到最佳效果。
 
       本交流會透過開放的平台,強化本區域中心與澎湖在地環境教育夥伴之實質合作與連結,期能促成環境教育專業人員互相學習交流,以建立產、官、學界與NGO、在地團體間之合作模式(如下圖)。

  區域夥伴合作平台建立模式

                                                                                             


撰文者:高屏區環境教育區域中心 潘姿麟、許子秀助理
校稿者:高屏區環境教育區域中心 經理 周家弘博士、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博士生 林維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