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日期:2017-01-01
  • 點閱率:1249
自主防災社區推動成效
 
國立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吳明淏副教授
 
近年來,台灣極端強降雨颱風的頻率已增加至每年至少發生一次,而全球氣候變遷導致洪災的頻率增加與規模變大,世界各地重大水災頻傳,台灣在面臨氣候極端化易導致複合型災難的影響下,遭受洪災之風險也越來越高(圖一)。此外,台灣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處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界處,導致每年必會遭受各種大小地震(圖二)。而這些天災帶來的人民傷亡以及財物損失是難以避免,甚或是難以估計的損害。且若同時間或短時間內遭逢接連而來的重大災害,其造成的損傷後果不堪設想。
 

(圖一) 2010年凡那比颱風造成南部地區淹水情形
資料來源:網路圖片
 

(圖二) 2016年美濃地震造成台南維冠大樓倒塌情形
資料來源:網路圖片
 
面對這樣的天災威脅,中央與地方政府雖大舉興建各項防災工程或措施,但人為的舉措速度似乎遠不及大自然的變化速度,百年防洪標準幾乎要抵不過頻繁刷新的高降雨量,且國家財力有限,若僅單靠政府的防災工程來避災,效果恐緩不濟急。有鑑於此,政府與民眾也逐漸體認到,以自主防災的方式來面對天災威脅,某種程度上效果會較為顯著。而自主防災若要單靠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以社區為基本單位,「自主防災社區」的建置與運轉已成為當前防災策略重要之作為。
「自主防災社區」內容包括了輔導社區自主防災團隊的建立;辦理社區防災教育講習;建立相關工作之運作機制與熟悉社區防災管理與自主檢查工作;強化居民平時防災、災前整備、災中應變以及災後復原的知識等。
以南部地區為例,高雄市政府水利局自民國103年始至今,委託國立高雄大學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團隊輔導社區推動自主防災,包括進行教育訓練課程,邀集防災社區幹部成員進行危險潛勢區域以及防災對策講習;進行防災實兵演練,透過平日演習減低真正面臨災害時的不安與慌亂;避難計畫書的撰寫與更新,使民眾瞭解針對不同的災害發生時要如何進行疏散避難;易致災地圖的繪製(圖三),讓民眾清楚熟悉社區中有哪些地區是有淹水潛勢,以利災害發生時可避免接近;協助建立社區防災組織(圖四),由里長擔任社區應變中心指揮官,底下分成疏散班、引導班、警戒班、收容班等,由疏散班逐戶通知保全對象進行自主避難,於指示撤難後進行強制疏散。警戒班負責進行預警監控情資與蒐集災情做綜合研判分析。引導班進行交通管制秩序的維持,減少災時的混亂。收容班則負責避難處所開設、捐贈物資收受與分配,以及災民的管理與照護。當災害來臨時社區成員分工合作、各司其職,以期有效將災損降至最低。
 

(圖三)易致災環境圖資
資料來源:高雄大學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繪製
 

(圖四) 自主防災社區功能編組
 
而除了講習宣導活動之外,也協助進行實地踏查、雨量警戒值設定、避難路線繪製(圖五)與保全對象清冊訂定等。此外,也實際教導社區居民使用防災器材,例如水尺的介紹以及雨量筒數據的讀取(圖六),進而配合雨量警戒值判定是否需要疏散。使社區民眾在面對極端氣候所帶來超越既有水利工程設施所能負荷的強降雨時,以非工程面的防災社區組織有效減少災害發生時的生命財產損失(圖七)。
 

(圖五) 社區防災避難地圖
資料來源:高雄大學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繪製
 

(圖六) 教導社區居民使用防災器材
資料來源:高雄大學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
 

(圖七) 自主防災社區運作流程
資料來源:高雄大學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
 
「社區」是災害防救體系中最基礎,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環,為有效減少災害對地方造成的威脅,應以社區基層為主體來進行減災及整備工作,探討相關社區防災工作之運作機制,透過社區防災管理,強化居民平時的防災能力。災前持續執行減災的措施,透過平時整備工作幫助社區做好面臨災害之準備,以減少災害發生的機率,並降低未來災害發生時所造成的影響,有效降低災害所帶來的衝擊;而災中的應變措施則仰賴平日實兵演練的成果;災後復原重建的能力培養,都能促使社區在災害來臨後迅速得以復原並調適。
在政府單位大力推動以及專業團隊的輔導下,自主防災社區的計畫已經有效提升社區居民災害感知及應變處置的能力;其次,參與之社區居民將對災害觀念從倚賴工程治理,轉而重視「避災、離災」的軟體防災工作;再者,透過計畫之執行,逐步落實防災深耕社區之目標,促進市府、區公所與社區民眾間於防災工作上的溝通,有效整合上下之防災資訊與資源,建立由下而上的防災團隊;最後,使社區民眾熟知防救災資訊並於災害發生之際能「自救、互救」,以順利推動自主防災疏散避難作業,降低災害損失,並能迅速參與推動重建,進而發展出從災變中迅速復原與調適的能力,成為具有自主抵抗災害能力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