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沒有椰林綴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朗朗上口一曲「外婆的澎湖灣」, 帶著潘安邦對澎湖的印象,也成為眾多人對澎湖的想像。「澎湖灣」就如歌詞般的美好,將動聽的旋律帶入即將到來2018年世界最美麗海 灣年會,將讓全世界看見澎湖群島環境、地質、生態與人文之美。
「世界最美麗海灣」這聽似浮誇的詞彙,背後卻代表著全世界對海灣地區無限的期待與想像,總部設於法國中部Vannes市的「世界最美麗海灣組織」(The Most Beautiful Bays in the World, MBBW) ,成立於1997年,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支持的世界性非政府組織,以保護海灣的自然美景與環境特色、並尊重地方促進以整體經濟發展為宗旨,串聯著海灣的成員們可以彼此交流、互動與合作,希望世界的美麗海灣可以展現在地特色,並從發展永續、生態的旅遊模式,讓這條地球美麗的海岸線邁向第三個千禧年,2017年全球共計有25個國家、包括美國舊金山、日本富士、駿河灣、中國大陸青島、越南下龍灣、韓國麗水等共41個地區加入美麗海灣串聯的行列。灑落在臺灣海峽上的澎湖群島,擁有90餘座島嶼的獨特海洋風情、及豐富的地質景觀,讓每年觀光客絡繹不絕、持續成長,根據澎湖縣旅遊處統計2016年的觀光人數更突破108萬人次,成為了我國島嶼觀光首選。2012年在澎湖縣政府與我國外交部各單位不斷努力下,以「臺灣澎湖灣」名義成為正式會員,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海灣的單一海岸(灣),「澎湖灣」以75公里海岸線、海灣總面積60平方公里及島嶼面積總和127平方公里為範圍、及玄武岩柱、沙灘、礁岩等地景特色做為申請的主軸,這也代表著澎湖從海洋、潮間帶到島嶼的本身都是美麗海灣的一部分,希望透過這世界的舞台,增進與其他海灣會員之間的交流,包含環境保護、海洋資源管理、永續經營及觀光旅遊發展等議題,更希望提升澎湖乃至於臺灣的國際知名度。
每個海灣,都具有獨特「文化襲產」(Cultural assets)與「自然資產」(Natural assets),「世界最美麗海灣組織」重視居住於海灣的人們與「海洋」的連結,在與「母親之海」的親近過程,創造出許多不可取代的生態智慧,並從中更瞭解人與環境的相依關係,以及海洋的價值與脆弱,因此,不僅需在海灣的自然與環境保育上要有完整規劃外,更要重視在地文化傳統及社會組織型態的特色,強調生態保護、環境永續、居民生活與經濟活動的平衡發展,將社會「社會-生態系統」(Social-Ecological System)整全觀逐漸成型,從地方環境到整個生物圈,人類社會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產生各種獨特性的文化,而人類的所做的各種行動亦會影響了全球與生態系統的改變 (Berkes, F., Colding, J., Folke, C., 2003),因此已經不能單純的以「生態系統」或「社會系統」來探討環境的整體變化,而是要從兩者互相依存、影響的動態關係來看待,在環境資源與空間有限的島嶼地區更是如此,島嶼社會是受到自然環境而改變,而自然環境也會受到島嶼社會的各種制度、政策而變化,島與島間的環境資源、社會關係互動,更影響整個群島的區域發展。 近年來為了挽救逐漸枯竭的海洋資源,澎湖群島在中央與地方政府不斷努力下,設立玄武岩、綠蠵龜、嶼海鳥保護區及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讓陸地與海洋生態系統可以逐漸復甦,同時也思考到漁業的永續性,發布短期或長期的禁漁規範,以及魚類、貝類及珊瑚的種苗繁殖,讓海洋資源可以延續給下一代。此外,在澎湖的觀光旅遊的方式也不斷提升,從水上活動、跳島旅遊與景點導覽,逐漸深入到在地文化與環境特色,例如西嶼的二崁聚落、望安的花宅聚落,都是以澎湖先民在百年來不斷運用智慧開拓土地,而展現出的在地聚落文化,北海吉貝石滬群以及湖西鄉的南寮農村,更分別代表了澎湖人與海共生、以及島嶼農業的環境適應精神。
最美麗「澎湖灣」不只是用觀光的思維來看待澎湖的美景,讓遊客的喧囂聲回歸寧靜,靜靜地用在地的視野,用更完整的角度看待這裏的海洋生活文化,嘗試著變成「澎湖人」,品嘗著這90座大小離島中的人、事、物,讓這些交流互動已述說這座群島千年來人與環境的故事,也期盼大家用更美好的心境來享受澎湖,讓這座美麗海灣繼續走向下一個千禧年。
參考資料
世界最美麗海灣World bays
澎湖縣政府
Berkes, F., Colding, J., Folke, C. (Eds.), (2003). Navigating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Building Resilience for Complexity and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